泡桐(拉丁文名:Paulownia.),别名:白花泡桐、大果泡桐,空桐木等。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老时纵裂。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叶大,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泡桐属的树种均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引种到越南、日本、和亚洲各地。目前已经分布到全世界。
利用埋根法进行泡桐育苗,简单省工,成活率高,可当年扦插当年出圃。
一、种根采集在秋天落叶后到春天树液流动前,从健壮、无病虫害的幼龄母株上采取种根,也可用1至2年生苗出圃后修剪留下的健壮根。根粗0.8至2厘米,采根后要立刻保湿,避免其失水。
二、插条贮藏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背阴处挖沟,沟宽1米,深80厘米,长度视穗条的数量而定,切勿过深,避免沟内温度太高。沙藏时,先在沟底铺3至4厘米厚的湿沙,将插条每50枝一捆,立于沟内,每放一层穗条铺一层10厘米厚的湿沙。距地表10厘米时,用湿沙填平,封堆成屋脊状。每隔1至1.5米插一秸秆把,以利通风换气。
三、埋根时间泡桐春天埋根应在土壤解冻后进行,越早越好。除此之外,还能够在11至12月土壤封冻前进行。
四、埋根育苗泡桐埋根育苗多采用低床,宽1米,以南北走向为宜,插前过细整地,使土壤疏松。用1%至3%的硫酸亚铁和5%的辛硫磷进行土壤消毒和灭虫。扦插前1至2天将插穗置于阴凉通风处,使其略失水后再插。插时上切口略低于地面,培土1厘米左右,呈馒头状。插后圃地要用地膜覆盖,小苗出土后准时将出芽处的地膜穿孔,使芽苗伸出。小苗出土前,如土壤不太干,不宜灌水,以防因下降土温或水分过量影响发根和萌芽。
五、出苗后管理泡桐春天埋根后20天左右即发芽出土,可在发芽前扒去土堆,晒土催芽。苗高10厘米左右时减苗,除去发育不良的、受病虫害的、受机械损害的和过密的幼苗,并抹去多余的萌蘖,准时摘除腋芽。5月上旬到6月下旬,苗木地上一些成长缓慢,应按照天气,适期灌水,锄草松土,并在苗木根基部盖土,促使生根。7月初到8月下旬是培育泡桐壮苗的关键,应每隔15至20天追肥一次,肥料以腐熟的人粪尿、尿素、硫铵、过磷酸钙为主。8月下旬之后不再浇水,促进苗木木质化,提升其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