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要及时将菌袋移入地沟,重码成排,以利出菇。1.7?2m宽的地沟,中央码一排,2.5?2.8m宽的地沟,可码两排,3.5m以上的地沟可码3排或更多。每排的高度为5?8层,有时也可10?12层。码好后,打开袋口,增加地沟湿度,每天喷水2?3次,保持地沟内相对湿度85?95%,在干燥的地区,还可向地沟底及四壁喷水,以增加湿度。地沟内适宜的温度为7?23℃,最适为15?18℃,温度过低时,也可采用炉火升温,但常用的是日光升温。升温和保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通风。
由于栽培小平菇主要供出口,且外商对小平菇质量要求很严,一等菇的标准常规定为菌盖直径2.5cm以下,且要求菇盖肥厚,菇柄实心,这样,在栽培管理时就要定向使子实体个头小,数量多,敦实肥厚。经验表明,在原基分化,菇蕾形成和幼菇生长三个不同发育阶段,要掌握好温度、湿度、通风这三个主要环节。当菌丝发透码成行后,菌袋进入原基分化阶段,要人为制造温差,促使原基大量分化,以实现群体增产。具体作法是:白天可揭开草帘子,让阳光透入升温,或用炉火升温,夜间则将地沟的门窗,通风孔全部打开,让冷空气进入,使之温度降到5?10℃,达到白天和夜晚的温差10℃左右,通过5?7天昼夜温差处理,料面将产生大量原基。原基出现后,需水量增加,每天应用喷雾器喷水4?5次,为保持地沟内空气清新,应将地沟两头的通风孔打开,一般在喷水以后,即进行通风,以防地沟内空气相对湿度过高。若空气湿度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幼菇很容易发黏腐烂,合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5?95%,短时间的75?80%也是允许的。
当温湿度合适时,原基很快分化成幼菇,当幼菇长至1?2cm长时,可停止制造温差。幼菇生长很快,2?3天即可采摘,但气温超过12℃时,有时一天需采摘1?3次。若采摘不及时,小平菇就会长成中平菇或者大平菇,影响出口质量。小平菇采摘后应及时分拣和加工,防止因呼吸作用造成菇品质量降低。
小平菇采摘后,及时将料面清理干净,为提高下茬菇产量,可向料面喷洒营养液,营养液类型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煮菇水1份,清水5?10份(煮菇水是用水煮剪下的菇柄而成);(2)尿素0.3kg,磷酸二氢钾0.3kg,硫酸镁0.3kg,水100kg(3)维生素B12500微g,维生素B1000mg,硫酸镁50g,硫酸锌20g,硼酸30g,白糖500g,水25kg。收完2?3潮菇后,培养料的水分因大量消耗而下降,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势必影响后茬菇的产量和质量。补水的方法可以浸泡或注水。注水时每个袋以注0.4?0.75kg水为宜。地沟栽培小平菇可收菇4?8茬,每百千克料可收菇70?1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