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拉丁文:Helianthus annuus),属向日葵族,一年生本,高1-3.5米。茎直立,圆形多棱角,质硬被白色粗硬毛。广卵形的叶子通常互生,先端锐突或渐尖,有基出3脉,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粗糙,被毛,有长柄。头状花序,直径10-30厘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 总苞片多层,叶质,覆瓦状布列,被长硬毛,夏天开花,花序边缘生中性的黄色舌状花,不结实。花序中部为两性管状花,棕色或紫色,能结实。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质化,灰色或黑色,称葵花籽。
原产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从北美带到欧洲,最初为观赏用。19世纪末,又被从俄国引回北美洲。中国均有种植。向日葵种子叫葵花籽,常炒制之后做为零食食用,味美,也能够榨葵花籽油用于食用,油渣能够做饲料。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此类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都有程度不一样的产生,发病率一般都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更大的影响。
一、发病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都能出现,病害症状有以下两种类型。
1.立枯型。自小苗开始到花盘产生前都能形成。新苗期发病重要在茎基部,绕茎产生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发生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展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茎内输导组织遭遇破损,影响了营养运送,叶子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酿成整个植株枯死。
2.烂盘型。此类病症重要在谢花期早先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反面形成水浸状病斑,花托变为褐色且软化。遇到多雨天气,病斑开始快速扩展,可穿透花盘,由反面黑心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酿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酿成籽仁腐烂或籽烂自行脱落。
二、发病 因素 重要由菌核萌发侵害导致。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年-5年。其感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发生一种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就是这类侵害方式;二是菌核可出现子囊盘,子囊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内,向日葵烂盘就是子囊怨子侵害后导致的。一般当气温在20摄氏度、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期间。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个别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7月-8月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也最高。
三、防治和治疗办法
1.拔除病株。发现此类病株时,要立刻拔掉销毁,以防蔓延。
2.药剂防治和治疗。(1)用40%纹枯利800倍-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的反面1次-2次;(2)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次-2次;(3)用50%速克灵500倍-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效可达80%以上;(4)按照向日葵菌核病的产生规律,当气温达18摄氏度-20摄氏度,0厘米-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表撒药的最佳期间,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kg-45千克,加湿润的细土150kg-225kg,掺拌匀称后撒在向日葵田间,可控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一般可达91.3%,防效达7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