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表现
该病初在菌筒或菌床上长出白色圆形小颗粒,质地坚硬,形似钮扣状,后逐渐连成片搜索,变为褐色,表面凸凹不平,个体大小不等。受害的菌筒,培养基变疏松,有难闻气味,食用菌的菌丝消退,已形成的原基和幼菇变黄腐烂。
发病条件
大钮扣菇的菌丝生长温度为15℃~40℃,生长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80%,培养基pH值为5.5~5.8。温度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当温度在30℃~40℃时,菌筒的菌丝生长不良,易发生大钮扣菇。反之,若菇房温度在25℃以下,而食用菌菌丝生长健壮,菌筒培育质量好,抗逆性强,大钮扣菇发生少或不发生。
防控措施
1、菌种选择
更换品种,选择抗逆性强、适龄的优质菌种,增强抗病能力。
实践证明,在同一地区,反复养殖同一品种,发病率高,最好每年更换一次新品种,特别要选育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为养殖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要求
科学配制培养料,使培养料营养丰富而又均衡。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值要适宜,并灭菌彻底,以保证质量。
3、温度调控
调控好菇房温度。发菌期将菇房温度控制在20℃~25℃。出菇时温度控制在15℃以下,菌袋要正确排放,防止烧菌。
近几年,平菇出菇大部分采用的是墙式立体覆土,该法易管理,产量高,补水方便,但缺点是不易散温,容易烧菌,因土壤中自身也带有病菌,极易发生该病。最好采取不覆土,单行排放,两头出菇的方法,层与层之间要用小竹杆或高梁秸隔开,袋与袋之间要留一定间隙,以利于降温。单排放只要补水及时,加强管理也能获得高产。如果采取覆土出菇,也要注意以下事项:对土壤严格消毒;要覆湿土,不要覆泥,因合成泥易板结,透气性差,不能满足平菇生长所需氧气,废气也不易及时排出;水槽中补水要适当,补水过多,培养基中含水量过多,造成菌丝缺氧,菌丝细弱,抗病能力差,易发生病害。
4、综合防治,消除菌源
在发菌或发病初期喷克霉灵1000倍液,用量为每平方米200毫升。或每隔10天喷洒一次火碱水,不但能有效灭菌,也能清除菇房的酸性物质,使菌丝生长粗壮,抗病能力强。出菇前对菇房的空间、墙壁喷洒一次0.1%的多菌灵杀菌,每采收一茬菇,向料面、空间、墙壁再喷洒一次0.1%的多菌灵。出菇期间,一定要保持菇房内清洁,及时清理菇脚,消除隐患。已被大钮扣菇感染的菌筒要立即烧毁。覆土栽培时,要将培养料及覆土挖除烧掉,并在患处撒上石灰或喷克霉灵。出完菇后的废料要及时清除,远离菇房。菇房及时消毒灭菌,可采用火碱、石灰水喷涮、硫磺点燃薰蒸等方法,如有条件也可用火烧灭菌,为下次栽培创造优良条件,只要措施合理,完全可避免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