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多个食用菌生产重点县考察,了解当地食用菌企业创业发展情况,做好服务工作;助力香菇液体菌种技术在更多企业应用,推动香菇等大宗食用菌生产实现“机器换人”;提高食用菌珍稀品种的知晓度,让农民增收,让消费者的“菜篮子”更丰富……新年伊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谭琦在办公桌前,写下新的一年自己在食用菌产业领域要完成的几项工作。
2022年,疫情阻碍了谭琦去外地考察的步伐。2023年初,她最先想到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未走完的重点县走一遍。刚过完元旦,谭琦就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考察当地香菇的品种与生产情况。
作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时刻牵挂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她看来,要推动国家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种质资源始终是第一要素。多年来从事香菇育种的她,带领团队选育了多个高产优质的香菇品种,申香系列已成为我国使用最广泛的香菇品系。“像香菇这样的大宗食用菌,已经走到了‘机器换人’这一步。”让她欣喜的是,能够促进香菇生产领域“机器换人”的香菇液体菌种关键技术,在经过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良种繁育中心团队多年的研发和推广后,不仅获取较为成熟的液体菌种配方和发酵工艺,还通过与香菇生产企业合作,在去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量十分稳定。
“液体菌种技术,能够在制棒环节节省大量人工。”谭琦介绍,像金针菇类以工厂化栽培为主的菌菇,大都为液体菌种。而香菇生产长期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导,到2006年团队开始推广“设施制棒,生态出菇”的初期设施生产模式,即在工厂化的严密设施条件下制作香菇菌棒,再将培养好的菌棒分散至农户家庭自然出菇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这一模式也逐步吸引了多家企业开始投入设备,尝试香菇工厂化生产。但设施制棒与农户自主制棒相比,因设备投入、人工等因素,成本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降低制棒成本,2015年起,谭琦带领团队将目光瞄准到香菇液体菌种的研制。
“以制种周期为例,固体菌种需要历经从母种到三角瓶种到枝条种,再到最后的栽培种,需要90天左右;而液体菌种从母种到三角瓶种,再到发酵罐液体菌种,仅需20天左右,制种周期缩短70%。在接种效率方面,固体接种机每台每小时接种900~1000棒,需要工人30名;而团队自主研发的双工位液体接种机每台每小时接种2200~2400棒,不需要处理菌种,可节省接种人工6名。”谭琦表示,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具有制种快、成本低、用工少、污染率低、接种效率高、发菌周期短、菌龄整齐一致等显著优势。目前,首个合作企业金海基地70%的香菇菌棒采用液体菌种,每年节省费用约420万~520万元。“今年的任务就是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企业,希望能够在企业成功应用后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香菇产业提质增效。”
“过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食用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来到乡村振兴工作主战场,食用菌要继续发力。”谭琦列举了食用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能发挥的作用,“作为微生物,可以发挥好分解作用,促进稻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改善乡村环境。另外,在大健康领域,食用菌品种丰富、富含营养,丰富消费者‘菜篮子’的同时能给农民带来增收。”谭琦还希望能逐步扩大食用菌珍稀品种的知晓度,提高消费者对小众食用菌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从而让更多珍稀品种得到生产应用,丰富市民餐桌。
2022年,随着上海市农科院与金山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工作的逐步推进,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不仅与金山区合作共建食用菌产业研究院,还将多项食用菌产业领域的主推成果带到金山,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助力金山蘑菇小镇建设。“今年起,我们计划在金山尝试草菇工厂化生产,如果该技术试验成功,上海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草菇工厂化的城市。”谭琦认为,尽管上海不是食用菌主产地,生产规模与产量都不能与农业大省匹敌,却可以依托人才与技术走出另一条路,聚焦品种选育与新技术研发。
说到新年寄望,谭琦用了多个“顺”来表达对“三农”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一年,农业风调雨顺,“米袋子”“菜篮子”收获满满;希望乡村振兴建设一帆风顺,让农村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向往的地方;希望农民心顺意顺,在优先发展农村的过程中,获得感满满;同时也希望科技工作者事业顺利,更多科技成果可以在生产上得到应用,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