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羊肚菌基地在播种后一段时间内(一到两周左右时间),会发现一些青霉、链孢霉的污染,后期偶尔还有蛛网病的污染,该怎么处理呢?
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早播种的田间(高温引起),特别是这两年较多的基地按照提前播种,期待年前出菇上市的方案进行时,发生感染居多;另外,发生感染的都是一些菌种块在播种的时候没有被覆土覆盖到的,即覆土不彻底所致;当然,也有菌种带杂菌的情况。
菌种上除含有羊肚菌菌丝外,还有较多的麦粒、木屑营养,在相对高温条件下,很容易遭受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侵袭,特别是上面说的青霉、链孢霉。
青霉和链孢霉容易区分。青霉感染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看到青色或青绿色的分生孢子,较易判断,而链孢霉则不同,初期为浓密洁白的菌丝,覆盖整个菌种块,后期变为粉色分生孢子。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类似的杂菌侵袭羊肚菌。杂菌的分生孢子一旦产生,就将随着风、气流等四散传播,极容易造成整个棚子杂菌基数过大,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后,这些孢子就继续萌发生长,造成更大的危害;条件不合适时,这些孢子会休眠等待时机,如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出菇后,可能再继续侵蚀羊肚菌菇子,造成新一轮的危害。
菌床上的链孢霉感染
播种后的青霉感染
应对的办法有分前后两个阶段:
播种前期,土地优选干净土地,连续多年种植羊肚菌的地杂菌必定越来越多;可通过与绿色作物轮作进行调节;通常的建议是旱地连续种植不超过两年,水田不超过3-4年;常规的石灰和暴晒是必须环节;当有残留含糖量较高的农作物废弃物时,要清理干净和加大石灰用量;多年种植的田地要合理的更换轮作。一些粘性土壤土块较大,无法做到覆土彻底时,则应避免提早播种,可按照生产节奏的安排,将播种时间适当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大多不会出现污染事件。
菌种带杂造成的大面积绿霉感染
羊肚菌菌丝可以在土壤内四窜生长,而杂菌则需要依附在营养源附近很小的范围生长。理解这个原理,就可以对已经发生污染的田地进行处理:能够将污染的区域捡走或铲走的污染区域,就先铲出去,之后在该区域撒生石灰,厚度在0.3-0.5cm,覆盖整个污染源区域;不能铲走的污染物,可用干净的土壤对污染的小区域进行覆盖,覆盖厚度2-4cm,或用生石灰覆盖0.5-1cm;污染物控制之后,在外源营养袋摆放时注意避开污染区域,摆放在羊肚菌菌丝或菌霜健壮的区域,避免外袋被侵袭;感染较为严重的,比方说在播种后2周内,外袋还没摆放前就已经超过20%的面积感染的,目前的案例多是无解的,可以考虑放弃生产,避免新的投入浪费,并做好隔离。
扩散到外源营养袋内的链孢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