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食用菌病虫害 | 香菇杂菌污染预防方法

时间 : 06-14 投稿人 : 壹花汇 点击 :

防止杂菌污染,要安排适宜温度栽培,香菇菌丝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25℃,子实体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15℃。菌龄以菌丝长满瓶底5天左右为最佳。菌丝要求生长均匀、粗壮、绒毛多、色泽洁白、未扭结成原基、有鲜香味,千万不能采用带杂菌的菌种。培养基所用的木屑、麦麸子等都要新鲜、无霉变,培养料含水量50%~55%。选用的塑料袋不应厚薄不匀、质劣,否则会发生“胀筒”,为防治杂菌带来不利。

香菇杂菌污染预防方法 | 菌菇种植

灭菌必须彻底,从拌料到装筒结束时间不超过4小时。在培养基中加入0.2%~0.3%的石灰,可防止培养基发酵变质。装袋时要松紧适度,以防“胀筒”造成污染。在灭菌锅内料袋垛叠不宜过紧,保持蒸汽畅通,避免灭菌死角。料袋装锅后5小时袋内温度要达100℃,并维持3个小时,才能达到灭菌彻底。

在栽培时要避开高温、高湿和多雨天气,春、秋二季晴天上午接种最好,夏天可在清晨或夜晚接种。接种室要用酒精熏蒸灭菌,接种要快,可减少菌种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以防杂菌污染。脱袋后还要防高温高湿,当菌筒出现黄水时,要用喷雾器喷水清洗表面。采菇时要将菇脚采净,否则会造成腐烂,滋生杂菌。

相关文章

  • 食用菌病虫害 | 菇床鬼伞的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 | 菇床鬼伞的防治方法

    鬼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孢子和菌丝体常生存在秸秆、有机质、厩肥和植物残体上,对食用菌的危害主要是其孢子随空气气流、水流和培养料带菌而造成危害;老菇房消毒不彻底,也是侵染来源之一。生料栽培和培养料中加米糠、麦麸多,使氮素含量过高,基质偏酸性,当培养料不新鲜和发酵不彻底,培养料基质中含氨量过高均有利于鬼...

    1732 菌类 食用菌药使用禁忌
  • 食用菌病虫害 | 香菇栽培:绿色木霉防治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 | 香菇栽培:绿色木霉防治技术

    绿色木霉是香菇生产中的大敌,直接影响制种与栽培的成效。因此,从业者需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一旦发现病虫害,就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彻底消灭或抑制其蔓延。确需化学药品防治时,要在未出菇或采完菇后进行,切忌不可直接喷洒于菇体上,以免残毒影响人体健康。绿色木霉是啥?绿色木霉,木霉属...

    2051 蘑菇 食用菌病害与病因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真姬菇盐渍技术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真姬菇盐渍技术

    (一)工艺流程原料--采收--整理--分级--水洗--烫漂--冷却--盐渍--保藏(二)操作要点说明1、原料采收、整理与分级:真姬菇的采收应在子实体成熟时进行,菌盖直径为3.5--5厘米,最大的可达到15厘米。而日本商人对真姬菇的商品要求,标准菌盖要小得多。由于有些栽培者不知真姬菇的分级标准,一些收...

    1134 食用菌种植技术 食用菌种植科普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双孢菇三级菌种具体规范操作技术
    食用菌栽培种植 | 双孢菇三级菌种具体规范操作技术

    1.原料处理:牛粪破碎处理后过筛,按1∶1.2加水拌匀,堆积发酵,每天翻堆一次,约20天左右,牛粪粉变为褐色、具有正常发酵草料的清香气 味,晒干备用。无受潮的小麦,充分泡透后捞出,适当遮荫、通风,发现表皮发干时,轻喷细雾湿润,24小时即可发芽,待麦芽长至1~2厘米时,即可使用。 如果有虫蛀麦粒,也可...

    2918 食用菌种植教程 食用菌种植方法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菌种的保藏方法
    食用菌栽培种植 | 菌种的保藏方法

    蒸馏水法 适用于平菇、金针菇、香菇的苗种。 1、保藏平菇、金针菇菌种先将八成熟待保藏试管菌种移入接种箱内灭菌后,用注射器从试管栓内注入蒸馏水,将培养基面全部淹没至管口2厘米为止。管口用矿蜡封闭,常温下置于阴凉处立放可以保藏1~1.5年。 2、保藏香菇、木耳菌种,用150×15毫米的指型管...

    1471 木耳 蘑菇种植指南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菌种的脱毒技术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菌种的脱毒技术

    近年来,食用菌病害甚多,至今尚无有效、专用的防治药物应用于生产。将植物的脱毒技术应用于食用菌生产,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 所谓植物脱毒,是将植物茎尖生长尖端组织进行分离,将分离组织置于特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从而获得脱离原体病毒、病菌的新生种苗。具体到食用菌的脱毒繁种,严格说来,一般的组织分离并不能...

    213 蘑菇 食用菌种植方法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规模化种植平菇,“半生不熟”栽培方式是"救命稻草"还是"定时炸弹"
    食用菌栽培种植 | 规模化种植平菇,“半生不熟”栽培方式是"救命稻草"还是"定时炸弹"

    随着平菇行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有前卫意识的菇农朋友们升级到了具有高产、稳产等诸多优势的熟料栽培方式。但是,熟料栽培属于纯种培养,菌包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制约着熟料栽培方式的进一步普及。因此,人们通过大量实践,又摸索出了“半生不熟”的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运用准...

    1826 食用菌种植教学 食用菌种植知识
  • 食用菌育种 | 稻田轮作大球盖菇生态循环技术
    食用菌育种 | 稻田轮作大球盖菇生态循环技术

    稻田轮作大球盖菇生态循环技术以稻田为基础载体,结合大球盖菇草腐菌属性,可有效消纳稻田秸秆,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态循环。2021年在襄州区等16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建立核心示范区300多亩,辐射推广面积1.3万亩。大球盖菇季亩平纯收入约5300元,水稻季节约化肥成本48元左右,增产18%以...

    2996 蘑菇 食用菌种栽培技术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

    食用菌菌种退化是由于菌丝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而造成的。表现为菌种突然或逐渐丧失原有的生活力、丰产性能或部分子实体的形态改变。菌丝体生长缓慢,在培养基上出现浓密的白色扇形菌落,对环境条件如温度、酸碱度、二氧化碳、氧气、杂菌等抵抗力弱,子实体形成期提前或推后,出菇潮次不明显等现象。 由于这些退化现象的...

    410 食用菌种植教程 蘑菇种植教程
  • 食用菌病虫害 | 袋栽有机黑木耳烂棒原因防治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 | 袋栽有机黑木耳烂棒原因防治技术

    一、发生烂棒的原因分析 1、品种选择不当。菇农往往错误地将在段木上栽培表现良好的菌株,不经过适应性和抗霉性试验,盲目地应用于袋料有机黑木耳上,由于菌种不适应环境,发菌缓慢,引起杂菌感染,发生烂棒。 2、季节安排不当。一种情况是春栽有机黑木耳接种期安排过迟或秋栽黑木耳接种期安排过早,造成养菌期间超温,...

    2825 菌类 食用菌药使用方法
  • 食用菌知识 | 药食同源话香菇
    食用菌知识 | 药食同源话香菇

    香菇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香气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香菇是一种含特异芳香物质——鸟嘌呤的食用菌,素享“菌中皇后”、“菇中之王”、“蔬菜之魁”的美称。一、关于香菇的历史我国食用、栽培香菇历史悠久,宋代陈仁玉的《菌谱》对其形态、口味等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元...

    1407 食用菌文化 食用菌图片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玉米粒菌种的制作方法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玉米粒菌种的制作方法

    用玉米粒代替化学药品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制作方法。一、用玉米粒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原料来源广,营养丰富,成本低,且设备简单,制作简便,易掌握,既省工,又省时。2、菌丝生长迅速且整齐健壮,适用于各种菇类制种用。3、玉米粒菌种比斜面菌种接原种瓶(袋)数量多...

    1464 食用菌 蘑菇种植教程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灵芝段木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种植 | 灵芝段木栽培技术

    1. 生产基地宜选择通风良好、水源清洁、排灌方便的场所,培养室应洁净、通风、控温、遮光。2. 原料要求采用硬质无毒的树种,直径须达10厘米以上。3. 断木杂木砍伐后,为防止木料水分过湿或过干,一般以砍伐后12天左右为宜,枫树因含水量大则需20-30天。将杂木锯断为长度14-15厘米或28-30厘米短...

    1491 蘑菇 食用菌种栽培技术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木耳巧贮藏
    食用菌加工贮藏 | 木耳巧贮藏

    1、杜绝虫源危害木耳的害虫有白蚁、谷蛾、长角谷盗,这些害虫常常在仓库缝隙、堆放的杂物处越冬。因此,在贮藏木耳前,应清除室内杂物和室外杂草,并用80%敌敌畏乳油进行空仓消毒,用量为0.2~0.3g/平方米,用纱布条浸药液挂于室内,密闭2~3天后,再通风1天,即可将木耳入仓。最后在仓库周围撒石灰粉,防止...

    795 食用菌 食用菌种栽培技术
  • 食用菌病虫害 | 金针菇早开伞主要原因
    食用菌病虫害 | 金针菇早开伞主要原因

    金针菇尚未达到商品标准,菌盖就过早展开,此种现象叫早开伞。早开伞的菌盖很易脱落,形成光杆菇,影响质量。(1)供养失调:在菇体发育过程中,若培养基的水分、营养不能正常输送,则会因菇体饥渴而早开伞。供养失调的原因一是菌丝尚未长满袋即出菇,使菇体所需养分不能正常供应;二是培养料含水量不足,或水分下降后未及...

    899 食用菌种植技术 食用菌病害与病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