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子实体病害主要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猴头菇在栽培过程中由于要求的环境温度较低(为20℃以下),同时出菇环境保持较好的通风状态,子实体的生长期较短,因此子实体的发病机会较少。在生产中侵染性病害最主要的是青霉病,猴头菇发病时,先是病部子实体变黄,逐渐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病菌一般先侵染瘦弱的子实体及采摘时遗留的菇根、菇桩。
1.青霉病的病原菌为青霉菌。
2.发生规律
子实体生长健壮时,一般不易受青霉菌的侵染而发生病害。只有当培养料酸碱度不适、含水量不足,菇棚通风较差,菇体长势不良,而水分、养分供应不上,菇体生长瘦弱的情况下,或残留的菇根未及时清除时,才受此病原菌侵染而发病。
3.防治方法
(1)搞好出菇期的管理工作,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度,采完第一潮菇后,可喷洒一次2%的石灰水清液,防止培养料酸性过强。每采完一次菇,要清除床面上的菇根及生长不良的瘦弱病菇。
(2)发现病菇及瘦弱幼菇应及时清除,集中处理,防止病害蔓延。
二: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这类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是由生长环境不良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猴头菇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子实体畸形等。猴头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通风换气不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大量累积、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温度不适宜等不良的环境和栽培措施,造成其生理过程发生障碍,子实体发生各种异常。
猴头菇子实体由于对二氧化碳很敏感,所以其畸形菇较多。这类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不再继续,一般能恢复正常状态。
1.光秃无刺型
子实体呈块状分枝,菇体肥大,表面粗糙,有皱褶,无菌刺或菌刺极少,肉质松脆,略黄褐色,香味正常。发生原因主要是空气湿度偏低、温度过高。当培养温度高于24℃、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常常发生这种不长菌刺的光秃畸形菇。
预防措施:
(1)注意控温、保湿,当气温超过25℃时,应早、晚揭开盖膜通风,白天把两端盖膜打开,使其透气。
(2)畦沟灌水以降低地温、空间喷洒雾化水增加湿度(保持湿度在90%左右)把遮阴棚遮盖物加厚,减少阳光透进及水分蒸发。
2.珊瑚型
子实体从基部分枝,又在分枝上不规则地多次分枝,长成珊瑚状,或在分枝顶端长成发育不良的幼菇。
其原因主要是:
(1)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以上时,刺激菌柄不断分化,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致使形成不规则的珊瑚状。
(2)有的因为培养料中含有芳香化合物或其他有害物质,使菌丝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或异常刺激。
(3)有的栽培者片面强调保温、保湿,忽视通风换气,在这种饱和的湿度和静止空气条件下,使子实体向异形发展。
预防措施:
在子实体发育期间,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出菇场所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若已出现珊瑚状子实体,将其摘除,仍可重新形成子实体。
3.色泽异常型
子实体形态特征与正常猴头差不多,只是颜色有差异,其菌体发黄,菌刺短而粗,有的子实体从幼小到成熟一直呈粉红色,这类子实体有的略带苦味,但香味不变。此类色变,主要是因为温度偏低,常因秋、冬季栽培气温突降,子实体受到直流风刺激,菇体萎黄;有的是因为光线过强所致。
预防措施:
对色变的菇,应区别病因,对症处理。若是因低温引起的,则要采取菇棚升温的办法来解决温度过低的问题。对于光线过强的,要及时遮阴。
4.干缩瘦小型
幼菇菇体瘦小,表面干缩呈黄褐色、菌刺短而卷曲,当湿度低于70%时易出现此现象。
预防措施:应及时向空间喷水,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将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使其恢复正常。(小李先生的播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