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农药残留的原因
我国多数食用菌生长周期短,特别是从原基出现到子实体采收一般只有几天,化学农药容易积累。造成食用菌农药残留的原因很多,笔者总结如下。
1、生态环境的污染
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食用菌产生农药残留的间接原因。譬如,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虽然其在80年代已经被禁用,但由于其高残留性、高生物富集性和高危害性,据初步统计,我国被其污染的农业环境面积达4亿亩左右,而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培养料(基)如棉籽、木屑、蔗渣、稻草、麦秆、高粱壳等,大多产自于此,其中残存的各种农药也随之进入食用菌中。
2、栽培过程的污染
我国家在食用菌生产用农药方面缺乏安全有效的标准,菇农乱用农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把一些水稻、蔬菜、果树上用的农药用到食用菌生产中,导致食用菌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我国在食用菌上登记使用的农药种类有7种类型、10种制剂。相对而言,种类太少,满足不了病虫害防治的需求,故在实际栽培中,一些未登记的农药也会被使用于食用菌上,如阿维菌素、多菌灵、敌敌畏、氯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三氯杀螨醇和百菌清等。
3、采摘后的污染
一些地区的菇农习惯于出菇后喷施杀灭菊酯来防治菇蝇。另外,有学者认为,加工过程中添加剂和保鲜剂的使用也是农药残留的来源之一。
二、农药残留控制
针对我国食用菌农药残留污染现状及原因,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来减少或消除食用菌农残,以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1、选择环境好的场所作为栽培基地
食用菌表面缺少蜡质层等保护组织。其抗逆性弱,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较敏感。故综合考虑大气、水质、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栽培基地。
2、挑选及培育健壮、抗病能力强的菌种
有关食用菌抗病菌株的研究报道不多。王镭等进行了抗疣孢霉蘑菇菌株的筛选,获得了两株对疣孢霉有一定抗性的菌株。
3、选择没有农残的培养料
食用菌栽培中所用的培养基,一般均为秸秆、棉籽等农林下脚料,其选择时一定要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尤其是避免使用污染了剧毒农药的农林下脚料。
4、栽培过程合理使用农药
由于食用菌自身的生长特点,农药的使用有时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农药时,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根据防治对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来使用已登记在册,可以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农药,同时注意使用时间、剂量使用。另外,有学者指出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如设置纱网,隔离飞虫,或利用黑光灯或粘虫板来诱杀菇蚊、菇蝇等飞虫;另外,也可以利用害虫的生物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5、严格把关加工及贮运过程
食用菌采摘后,在其保鲜或干制至贮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避免不合规的农药的使用。
6、建立科学的农残检测标准
我国在食用菌产品方面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项目较少,现有的农残分析国家标准方法中也还没有专门针对食用菌制定的,所以迫切要求尽快建立科学的相关标准,研究开发食用菌中农药多残留痕量分析技术,从而来指导农药的合理使用,加强食用菌农药残留的监测监控。
总之,我国食用菌产品中农药残留事件时有发生,应对食用菌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减少农药使用,以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我国食用菌安全质量标准,这两方面应是食用菌行业进一步发展研究的热点,这样才能既保证菇农的利益,又可以推动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健康发展,从而跨越食用菌出口的贸易技术壁垒,提高我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