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遗传育种及种质鉴定研究进展

时间 : 05-26 投稿人 : 浚琦 点击 :

1食用菌遗传育种技术

食用菌遗传育种及种质鉴定研究进展 | 菌菇种植

1.1人工选择育种

人工选择育种是指利用生物在自然界的自然选择规律,用人工的方法定向选择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有益变异,使有益变异不断累积并遗传,以获得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的过程。“北京猴头菌1号”(陈文良,1988)、新疆白阿魏菇Pleurotus nebrodensis(Inz.)Quél.(贾身茂、秦森,2006)、开化木耳(沈秀法,2002)等新品种,都是通过人工选择获得的。人工选择的基本方法是利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获得纯菌种,不断纯化得到优良菌株。为了使人工选择育种产生效果,必须全面系统地对我国丰富的食用菌野生资源、栽培品种进行调查、采集、分离、保藏和种性(包括外部形态、生理习性、营养价值、遗传特性)研究。

1.2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包括非电离辐射类的紫外线、激光、离子柱和引起电离辐射的x射线、γ射线和快中子等)和化学诱变剂(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吖啶类化合物)处理细胞群体,显著提高其基因突变,进而从差异群体中挑选出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方法简单等优点,它是菌种选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2.1紫外诱变

紫外诱变育种是较为简单的一种诱变育种方式,其最适宜的诱变对象是单细胞、单核个体。李德舜等(2002)利用紫外诱变处理平菇“山大1号”菌株的担孢子获得了理想的新品系。此外,通过对特定的菌丝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也获得了稳定性较好,生物量较高的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张卉等,2004)、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Fr.)S.F.Gray(徐志祥等,2004)、猴头Hericium spp.(李艳红、李莉,2006)等的诱变菌株。

1.2.2辐射育种

辐射育种是利用γ射线等射线诱发作物基因突变,获得有价值的新突变体,从而育成优良品种。夏志兰等(2004)采用60Co-γ射线诱变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xFr.)Quél.菌丝,经过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功酶电泳验证,选育出一株杏鲍菇新菌株,用该方法选育出的姬松茸新菌株,经液体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12%(张卉、佟俊生,2003)。

1.2.3激光诱变

激光诱变育种是上世纪60年代在前苏联兴起的一种育种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激光作用于生物体时产生的压力、热效应、电磁效应及其综合效应引起生物大分子的变化,进而导致遗传变异。激光诱变育种作为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的一项高新技术(李万云、李韬,2006),由于其具有正变率高、遗传稳定性好的特点而被应用于食用菌育种研究中。目前应用He-Ne激光诱变已经获得了具有良好遗传稳性香菇菌株(张小里等,2000)和金针菇SOD高产株(李耀维等,2002)。

1.2.4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诱变是利用离子注入设备产生高能离子束并注入生物体引起遗传物质的永久改变,然后从变异菌株中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目前这项技术在我国食用菌的育种中应用较少,付永前等(2005)尝试用低能离子束诱变选育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 Lenzi多糖高产菌株,获得初步结果。

1.2.5空间诱变

空间诱变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将农作物种子带到太空,在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作用下引起生物染色体畸变,进而导致生物体遗传变异,经地面种植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灵芝等食用菌的空间诱变试验(贾建航、边银丙,1998)。

诱变育种中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对象所处的状态、诱变剂的使用及剂量都会影响诱变效果。一般来讲,选择经自然选育并应用于生产、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而仅有个别缺点的菌株,使其处于单细胞的均匀悬浮液状态并根据食用菌的辐射敏感性和各种性状,在不同剂量下的突变频率确定诱变剂的剂量,从而达到理想的诱变效果。

1.3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技术是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中使用最广泛、收效最显著的育种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20世纪80年代后,杂交育种技术在我国食用菌育种研究中广泛应用。我国香菇生产中90%以上的菌种都来源于单孢杂交育种(谭琦等,2000)。最近,通过单孢子杂交又获得了双孢蘑菇(贺建超等,2006)的优良高产菌株。此外,为克服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Curt.:Fr.(Sing.)产生的无性孢子对有性杂交的干扰,研究人员采用多孢杂交技术培育出了金针菇主栽品种“杂交19”等(郭美英,1993)。

杂交育种要判断杂种的真实性,亲代必须有标记,异宗配合的种类,由于自交不亲和,因此亲本的性别本身可作为标记,目前食用菌杂交育种也多适用于异宗配合种类。

1.4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食用菌的遗传背景复杂,加上常规育种手段本身存在局限性,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新品种的需要,基于细胞工程发展起来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作物及食用菌遗传育种手段的重大突破。该技术是将不同遗传类型的原生质体,在融合剂(或电场)的诱导下进行融合,实现部分或整套基因组的交换与重组,从而产生新品种的过程。由于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是一种不通过有性生活史而达到遗传重组或有性杂交的育种手段,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手段相比,受亲缘关系的影响较小,使遗传差距较大的远缘种间、属间甚至科间以上的杂交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裂褶菌原生质体的成功制备,使得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食用菌育种成为可能(DeVries、Wessels,1972)。Zhao et al.(1995)利用PEG法和电融合法获得了Coprinus cinereus和Schizophyllum commune种内不同菌株间的融合子,但是随后进行草菇属Volvariella种间原生质融合实验,AP-PCR鉴定融合子未发现双倍体现象(Zhao et al.,1997)。在我国,潘迎捷等(1991)获得了香菇种内原生质体融合菌株,随后研究人员在平菇属和香菇属间(刘振岳、赵世民,1991)、蘑菇属和口蘑属间(张功等,2005)进行原生质融合育种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肖在勤等(1998)用该方法,获得了金针菇和凤尾菇不同科间的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融合菌株“金风2-1”,并用于生产。目前研究人员也努力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试图解决难栽培,市场需求量很大的外生菌根真菌松茸的育种(王淑珍等,200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困难就是融合子的鉴定问题。可以用于融合子鉴定的标记有形态标记如有无锁状联合、同功酶分析、生长拮抗试验、出菇实验及担孢子分析。然而锁状联合只是被发现在一些融合率很低的种间融合子(Toyomasu & Mon,1989),而在种内的2个不亲和的单核亲本的融合子不一定产生锁状联合(林芳灿,1991);同功酶分析要依靠生化位点的建立,耗时而且受生理环境的影响;出菇实验是鉴定融合子最好的证据,但是也不排除单核子实体;原生质体单核化可以为鉴定融合子提供一条途径,但是过程复杂(Zhao & Chang,1993)。因此,应用原生质融合育种技术尚需找到更可靠的鉴定融合子的方法。

1.5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指人为从某一供体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酶切割或修饰,然后将其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一并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从而选育出新物种。它为食用菌,尤其是为那些常规育种手段受到限制的种类育种开创了新的途径。

遗传转化和表达系统的建立是基因工程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1986年Mufioz-Rivas等利用PEG法把同源的trpC基因转入裂褶菌色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中,获得正常的裂褶菌菌株,这为后来的食用菌遗传转化育种奠定了基础。但是随后进行的大肠杆菌潮霉素B转磷酸酶标记基因(hpt)在双孢蘑菇中的转化受到了严重的甲基化(Mooibroek et al.,1990)。研究人员用PEG法、电激法、基因枪法等各种方法,介导外源DNA到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菌丝、子实体中试图建立一个稳定的转化体系,但都因为供体DNA进入受体后不稳定、重组率低、甲基化严重或者在异源启动子作用下不能充分表达而没有成功(Challen et al.,1991;Royer et al.,1991;Li et al.,1993)。1996年,Van de Rhee et al.通过电融合法将大肠杆菌抗潮霉素基因转入腺嘌呤营养缺陷型的双孢蘑菇同核体菌株中,成功地获得了稳定的双孢蘑菇转化体系。但是这个转化体系对异核双孢蘑菇或其它的食用菌转化是否可用,当时存在争议(Stoop & Mooibroek,1999)。1998年,De Groot et al.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丝状真菌包括双孢蘑菇,结果表明转化效率很低尽管该方法简便易操作。Chen et al.(2000)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作了修改,通过子实体菌褶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在同源启动子的作用下实现了双孢蘑菇的高效转化。Leach et al.(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大肠杆菌抗潮霉素标记基因转化双孢蘑菇获得较理想的结果,但同时也发现酚、乙酰等诱导的毒性对整合到双孢蘑菇基因组的转化基因有毒害作用。除了双孢蘑菇外,目前仅有少数食用菌包括侧耳(Herzog et al.,995)、香菇(Hirano et al.,2000;闫培生等,2002)、金针菇(Kuo et al.,2004)进行了类似的遗传操作,但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转化系统。

2新型种质鉴定技术

在食用菌育种工作中,如何选择和有效的鉴定出符合目标的菌株,以及对优良菌株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鉴定方法是依靠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等特征,然而很多时候形态特征不明显(出菇实验耗时)或受环境影响不可靠,因为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给下游的栽培带来选择困难。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分子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与以往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是共显性遗传,对隐性农艺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而且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马富英、罗信昌,200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几十种基于DNA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如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基于Southern杂交和基于PCR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序列标记位点(STS)、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特征片段扩增区域(SCAR)、核糖体DNA(rDNA)重复序列等。其中以RFLP、RAPD标记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食用菌的菌株的鉴定,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分析、种质资源评估、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和克隆等研究领域中,AFLP的应用也有少量报道。

2.1 RFLP标记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其基本原理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属、种乃至品种间同源DNA序列中的某一位点上,由于发生插入、缺失、倒位、易位或单碱基突变等造成该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增加或减少,因而供试菌株DNA经酶切、电泳、Southern杂交会产生不同长度的多态性,显示不同的带型,而这些带型是鉴别品系,分析类缘关系,验证遗传分离的科学证据。

上世纪80年代,该技术就在对栽培蘑菇品系与野生物种间的类缘关系分析中得到很好的应用。Molina et al.(1992)用PCR-RFLP对斗菇Lentinus spp.和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18SrDNA和1TS1-5.8SrDNA-ITS2区域进行分析,所有的香菇菌株的限制性图谱相同,而与斗菇的有明显区别,支持将香菇从斗菇属中分出来而独立成香菇属。李英波等(1995)对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做了RFLP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遗传分离普遍存在于菌株间而与地理分布没有很大相关性,提示在育种工作中选择亲本时应根据菌株间的遗传分离,而不是单纯以地理位置的差异来选择亲本。Xu et al.(2002)利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RFLP及多位点酶电泳多肽分析了双孢蘑菇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出法国不同分布区的2个双孢蘑菇居群都存在很高的遗传多样性。Bao et al.(2004)利用26SrDNA-RFLP研究来源于亚洲的侧耳属34个菌株,阐述了侧耳属不同生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张金霞等(2004)以IGS2-RFLP为分子标记,对中国栽培的白灵菇不同品种进行了鉴别。余志晟等(2005)应用RFLP技术对12个草菇栽培菌株的核糖体、线粒体和基因组总DNA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差异很小,为草菇的育种提供资料。

2.2 RAPD标记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是由Williams和Welsh(1990)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利用一系列(通常数百个)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寡聚核苷酸单链(通常为10聚体)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电泳分离,经EB染色或放射性自显影来检测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这些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分子标记以其操作简单、快速、信息量大、经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杂交亲本的选择、杂合子或融合子鉴定及遗传相关性分析上。但RAPD随机扩增引物的选择和数量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不同的引物或引物选择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

运用RAPD技术对杂合子或融合子与其亲本进行聚类分析和相似系数分析,可以判断杂交或融合是否成功。曾荣、刘组同(1999)应用RAPD技术结合同工酶分析检测到虎纹斗菇Lentinus tigrinus和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属间融合子,而凤尾菇和金针菇科间融合子菌株“金凤2-1”也是用RAPD标记检测出的(肖在勤等,1998)。

Yan & Jiang(2005)将RAPD遗传距离作为选择单核亲本的指标,用于Stropha riarugoso-annulata杂交育种中,并认为根据RAPD遗传距离与杂合子的菌丝生长率的相关性,可以预测杂合子的表型。Mooreet al.(2001)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26个双孢蘑菇菌株,结果表明来源于6个不同公司的24个菌株间相似性很高,而与2个广泛栽培的菌株间有明显的差异。

Ramírez et al.(2001)对用于栽培的商业化双孢蘑菇的菌株进行了RAPD多态性分析,结果检测到所有分析的菌株间同源性很高,并且选择出了一个与农艺性状“蘑菇重量”相关的DNA标记。Shnyreva et al.(2003)用RAPD标记结合同工酶电泳技术对俄国广泛栽培的侧耳和双孢蘑菇菌株做了分析,结果显示侧耳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双孢蘑菇不同菌株之间相似性却很高。在我国,张金霞等(2004)以RAPD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中国栽培白灵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供试的侧耳菌株间遗传多样性很高。邓旺秋等(2004)利用RAPD标记对广东省8个草菇主栽菌株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获得了草菇不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为草菇商业菌株的鉴别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样的方法也被用于不同木耳菌株的准确鉴定(闫培生等,2000)。

RFLP、RAPD分子标记除用于菌株的鉴别、遗传多样性分析外,还可用于食用菌的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和克隆以及线粒体遗传等研究。目前应用RFLP、RAPD、rDNA重复序列及同工酶及表型标记已经构建了双孢蘑菇、糙皮侧耳遗传连锁图(Larraya et al.,2000)。最近又得到了二极交配型Pholiota nameko的不亲和性相关蛋白基因(Hox1)的连锁图(Aimi et al.,2005)。

在RAPD、RFLP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AFLP、SCAR也开始用于食用菌的品系鉴定(Kazuhisa et al.,2004;吴学谦等,2005)

相关文章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蘑菇加工新法
    食用菌加工贮藏 | 蘑菇加工新法

    一、蘑菇酱菜:1.腌坯:将蘑菇去杂洗净沥干,按每100公斤加盐10-15公斤的比例,将菇置盐水中,以浸没为度。密封腌1周,期间翻动2次,使盐分渗透均匀。2.酱渍:起菇沥去盐水,入清水中浸泡一天,捞出晾干,然后装入酱缸,按每100公斤用甜面酱50-70公斤的配比进行酱渍,温度以20℃为宜。酱渍期间每天...

    1375 蘑菇 食用菌种植知识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鸡腿菇的采收及干品加工方法
    食用菌加工贮藏 | 鸡腿菇的采收及干品加工方法

    "鸡腿菇适期采收必须在菌盖含苞未放,菌环即将或刚刚松动,六七分成熟时的菇蕾期,用竹片刮净菇脚泥土和菇盖鳞片。采收后用净水淘洗干净迅速沥水或太阳下晒干水分约2 小时,及时进行加工。如菌环松动或脱落后采收,干制过程中就会氧化褐变,菌盖自溶变黑而失去商品价值。烘干是一项关键技术,烘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干品的...

    2834 食用菌 蘑菇种植方法
  • 食用菌病虫害 | 目前我国登记可用于食用菌上的药剂有哪些?
    食用菌病虫害 | 目前我国登记可用于食用菌上的药剂有哪些?

    目前我国登记可用于食用菌上的农药种类还不多,列于下表:药名 登记号 登记菇 防治对象 毒性 使用方法与用量5%氟虫腈 (锐劲特) LS2001918 食用菌 菌蛆 低毒 每100米2喷雾1.5~2.0克50%咪鲜胺 LS2001627LS20001214 蘑菇 褐腐病 (湿泡病) 低毒 喷雾0.4~...

    2578 食用菌种植教学 食用菌药使用禁忌
  • 食用菌病虫害 | 食用菌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 | 食用菌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消灭害虫从源头抓起 在每年生长前,对菇场进行彻底清理,清除害虫滋生场所。清理范围包括菇房、庭园。对上年所有出菇废袋、草堆垃圾、堆肥及一切有机废弃物,集中烧毁或运走,并铲除杂草及泥炭土。于傍晚用80%敌敌畏15毫升和1.8%齐螨素5毫升对水40千克喷雾。间隔1周后再补施1次,待1周后用漂白粉加石灰...

    2474 食用菌种植 食用菌药使用方法
  • 食用菌病虫害 | 平菇病虫害:线虫的防治策略
    食用菌病虫害 | 平菇病虫害:线虫的防治策略

    什么是线虫? 线虫是一种无色线状的蠕虫,体型小,线形,体长1毫米左右,10多天可繁殖1代。线虫幼虫刺吸菌丝体养分,钻食菇体,往往为其他病菌的感染创造条件,从而加速或诱发各种病害,致使培养料变黑发黏,菌丝萎缩或消失,菇蕾死亡。传播方式有哪些?通常由培养料、覆土和水源传播。线虫在闷湿、不通风的情况下大...

    774 食用菌杀虫药有哪些 菌类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香菇深加工技术
    食用菌加工贮藏 | 香菇深加工技术

    国内香菇以原料出口,国外企业提炼其营养成分制成保健品或药剂,价格翻数千倍后,反向卖给我国。这是我省食用菌市场的普遍运作模式。记者昨悉,有鄂企已启动香菇深加工项目,被称为“植物皇后”的香菇,或通过开发休闲食品、胶囊食品的方式,反攻全球深加工市场。鄂企初试香菇深加工2008年,6...

    973 食用菌种植教学 食用菌种植指南
  • 食用菌菜谱 | 鲜虾日本豆腐金针菇煲
    食用菌菜谱 | 鲜虾日本豆腐金针菇煲

    准备食材:200克优质大虾,日本豆腐200克左右,生姜12克,4根香葱,金针菇50克,适量淀粉,料酒少许,若干植物油,小米椒几个,若干大蒜头,四勺生抽,老抽少许,蚝油一勺,一勺番茄酱,适量食盐和白糖,清水足量,鸡精和其他佐料。烹饪难度解析:需要挑选好鲜虾,日本豆腐和金针菇,虾仁要提前煎熟,掌握鲜虾日...

    2498 食用菌食用知识 食用菌日常食谱
  • 食用菌病虫害 | 平菇绿霉菌
    食用菌病虫害 | 平菇绿霉菌

    绿霉菌又叫绿色木霉菌,是为害平菇最严重的病原菌之一,在平菇不同的生产阶段都遭受其危害,一旦发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成为制约平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现将其综合防治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一、搞好菇房消毒。对菇房及四周要进行彻底消毒,消除各种杂物。用石灰或黄泥抹墙缝。用10%的新鲜石灰...

    398 食用菌药使用禁忌 蘑菇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金针菇汁的制作技术
    食用菌加工贮藏 | 金针菇汁的制作技术

    选择无病害、无霉变、根蒂无杂质的金针菇放入铝锅中,加热至90℃~100℃,煮沸15分钟。将金针菇加一倍的水,用机器打成水浆,用离心机在1400转/分下进行分离,用80目铜筛过滤后取滤汁备用。将金针菇滤液加水5倍稀释,再加入5%~10%的苹果汁和过滤好的糖浆,使饮料的含糖量达10%左右,按糖酸40~4...

    2847 食用菌种植教程 食用菌种植指南
  • 食用菌病虫害 | 及时查治菇螨
    食用菌病虫害 | 及时查治菇螨

    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容易危害食用菌,要及时检查和防治。食用菌接种后7天,将有色薄膜盖在料面上5~10分钟,然后贴近培养料的一面观察,发现体小呈扁平或椭圆形、白色或黄色的菇螨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治。 熏蒸杀螨 用“菇虫一熏净”密封菇房熏蒸。 喷药杀螨 用菇类“虫螨净”2000倍液喷雾。用洗衣粉40...

    1945 食用菌种植教学 食用菌药使用方法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鸡腿菇仿野生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鸡腿菇仿野生栽培技术

    仿野生鸡腿菇的生长温度在10℃~24℃之间,春季3~6月、秋季9~11月出菇。若采用塑料大棚仿野生栽培,从当年10月到来年3月均可播种,从当年11月到来年的6月均能出菇,每年可生产2次。每个栽培周期可产菇5~6茬,生物效率可达300%以上。产量高,效益佳。生产过程 建造菇棚→配制培养料→培养料建堆发...

    1926 蘑菇 食用菌种植方法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菇柄这样处理后,“菇”价倍增!
    食用菌加工贮藏 | 菇柄这样处理后,“菇”价倍增!

    一、原料配方香菇柄100公斤,优质酱油4-6公斤,白糖3-4公斤,花生油2-3公斤,葱5公斤,味精0.2公斤,黄酒4公斤,精盐0.6公斤,生姜、茴香、食用色素、五香粉各适量。二、原料处理选择无锯屑、无虫蛀霉变的香菇柄,切成1厘米大小,用清水洗净,浸泡1-2天,使其充分吸水软化。三、预煮将浸泡后的菇柄...

    2487 蘑菇 蘑菇种植指南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玉米粒菌种的制作方法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食用菌玉米粒菌种的制作方法

    用玉米粒代替化学药品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制作方法。一、用玉米粒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原料来源广,营养丰富,成本低,且设备简单,制作简便,易掌握,既省工,又省时。2、菌丝生长迅速且整齐健壮,适用于各种菇类制种用。3、玉米粒菌种比斜面菌种接原种瓶(袋)数量多...

    1464 食用菌 蘑菇种植教程
  • 食用菌病虫害 | 平菇病害重在综合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 | 平菇病害重在综合防治

    平菇是城乡广大消费者十分喜爱的的绿色环保型食品,从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有经验的农户生产的平茹长势茁壮、肥嫩,生物转换率高。但也有不少农户没有很好地预防病害或者是忽视管理,菇床或菇袋上发生病害,造成一定的损失。其中,尤以绿色木霉为害损失最大。培养料被污染后,菌落初期为白色棉絮状,无固定形状,...

    1710 食用菌杀虫药有哪些 菌类
  • 食用菌病虫害 | 金针菇生料床式栽培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 | 金针菇生料床式栽培病虫害防治

    (一)常见的几种杂菌病害 1.细菌性根腐病病原菌为肠杆菌,欧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表面面积很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

    782 木耳 食用菌药使用禁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