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子菇生产要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就必须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重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品。如果必须使用药时,也必须要严格遵守农业部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标准》。
一、滑子菇发菌阶段常见的杂菌及特征
曲霉:栽培袋中最常见的是曲霉,发病初期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扩展蔓延较慢,菌落较厚,很快转为黑色或黄绿色的颗粒性粉状霉层,抑制滑子菇菌丝生长。
青霉:滑子菇生产过程中最易感染的是青霉属的霉菌,危害十分严重。青霉的菌丝生长不快,但很快长出绿色的分生孢子,形成一片蓝绿色粉状霉层,能明显抑制滑子菇菌丝生长。
绿霉:菌丝生长很快,产生绿色的分生孢子斑,严重时造成栽培袋大量报废。
链孢霉:也叫红色面包霉,这种霉生长特快。发病初期呈白色黏糊状。在条件适宜时5―10天形成桔黄色面包状物。严重时由接种点或栽培袋破损处长到袋外,形成巨大的桔黄色菌落,碰触后孢子很容易散发到空气中。
毛霉:俗称长毛菌,菌丝稀疏,生长迅速。表面形成很厚的白色棉絮状菌丝团,逐渐出现细小黑色的球状分生孢子囊。
二、杂菌污染的原因
接种时间过晚: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最佳的接种时间,进入4月份因天气已转暖易感染杂菌。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灭菌时间或压力不够;灭菌时袋量过多、过紧不透气或摆放不合理都易感染杂菌。
菌种带杂菌:主要表现在菌种块上或周围感染杂菌。
接种操作造成感染:主要是由于接菌场所消毒不彻底或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格。
培养过程中感染:培养室环境不卫生,高温高湿等均是造成污染的原因。
破损出现污染:灭菌操作或运输过程中不小心,造成栽培袋出现微孔。
培养基混八针叶树种木屑:因松树木屑含有杀菌物质,可抑制滑子菇菌丝生长,菌丝不吃料。
阳光直射菌袋(盘):发菌棚有散射光即可,如阳光直射栽培袋(盘),菌丝生长会受抑制。
通风有死角:菌丝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氧气,发菌期通风良好,可促进菌丝生长。
三、综合防治措施
为确保滑子菇正常生长,达到高产的目的。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保持接种场所、工具、接种人员的清洁卫生,以防传递感染。
1、场地: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水源清洁、远离畜禽舍等污染源的场所做栽培场。
2、把好培养基和生产程序关: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培养料,培养料含水要适宜,拌料要均匀,当天配料当天分装灭菌。
3、 培养基灭菌要彻底:保证灭菌的压力和时间,高压灭菌时排放冷气要完全。
4、接种要严格无菌操作:灭完菌的培养基应直接进入洁净的冷却室或接种室,接种动作要迅速准确,防止杂菌侵染。
5、 注意环境卫生:培养室和出菇场事先要严格消毒,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通风换气,严防高温、高湿。
6、定期检查: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如果杂菌发生严重,将其深埋或烧毁,切忌到处乱扔或未经处理就脱袋摊晒。
7、科学用药:对已经污染的菌袋或盘要及时用食用菌专用灭菌剂治疗,切忌用非食用菌灭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