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食用菌栽培种植 | 香菇品种类型

时间 : 06-04 投稿人 : 蓝奥 点击 :

香菇品种繁多,可按需要划分品种类型,可按栽培基质划分、按出菇早晚划分、按销售型式划分、按大小划分、按出菇温度划分等。

香菇品种类型 | 菌菇种植

①按栽培法划分。香菇可段木栽培,可代料栽培,代料又分为若干类型,为木屑、蔗渣、玉米芯、稻草等。因此,可划分为段木种、木屑种(代料种)草料种、菌草种、段木代料两用种等五大类型。

②按出菇早晚划分。按此划分可分为早生种(接种后70—80天出菇)、迟生种(接种后120天以上出菇)。 ③按适宜的产品型式。这主要分为干销种和鲜销种,干销种相对菇质紧密,含水量低,出干率高,适于干制;鲜销种则菇质较疏松,含水量较高。

④按大小划分。可分为大叶种、中大叶种、小叶种三大类。前者菌盖多在5-15厘米,后者4-6厘米,居二者大小之中的为中大叶种。

⑤按出菇温度划分。可分为低温种、中温种、高温种、广温种4类。

低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5-15℃。

中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10-20℃

高温种:出菇的中心温度大致为15-25℃。

广温种:出菇温度范围较广,在5-28℃,但以10-20℃出菇最高,品质最好。栽培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品种。

相关文章

  • 食用菌病虫害 | 香菇木霉防治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 | 香菇木霉防治技术

    木霉又称为绿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木霉靠孢子传播,常借助气流、水滴、昆虫、原料、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等为媒介,侵入培养基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萌发繁殖为害。当生产环境不清洁、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且处于高温高湿条件时,就给木霉侵染造成良机,尤其是多年的菇场和老菇房,...

    2982 食用菌种植教学 食用菌病害与病因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冬季平菇简易经济保温法
    食用菌加工贮藏 | 冬季平菇简易经济保温法

    冬季栽培平菇成功的关键是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笔者从实践中摸索出不用煤炉、电热保温的简易保温方法,现介绍如下:在晚秋就应开始装袋接种栽培平菇,若没有提前装袋栽培的,可以一次性加温发菌。气温降低后将发好半袋菌丝的菌袋码好,尽量将菌袋码高、码宽,以利于聚温、增温和保温。码袋方法:每4排为一段,每段间距在6...

    2597 食用菌种植教程 食用菌种植指南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双孢菇、平菇贮藏保鲜技术
    食用菌加工贮藏 | 双孢菇、平菇贮藏保鲜技术

    一、适时采收 双孢菇采收的最佳时期是菌伞将开但菌膜未破时;平菇在菇体颜色由深变浅、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时采收最好。采收后将菇分好等级,把不适宜贮藏的开伞菇、病菇和有虫菇选出。 二、贮藏方法 1.低温贮藏 双孢菇采后经挑选分级,用清水水冲洗干净,为防止菇色发黄或变褐,可放入0.01%焦亚硫酸...

    1674 食用菌种植教学 蘑菇种植方法
  • 食用菌病虫害 | 防治菇类食用菌病害新招
    食用菌病虫害 | 防治菇类食用菌病害新招

    注重培养料和覆土。食用菌的各种病原菌大多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因此,除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是在发病区和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可减少病害发生。 环境消毒。不少病原菌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要及时进行苗床的消毒杀菌,环境和场所中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消毒方法是在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

    2728 菌类病虫害防治 菌类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早春污染菌种的简易处理
    食用菌栽培种植 | 早春污染菌种的简易处理

    在食用菌制种的过程中,常遇到菌种因受污染而不能利用的问题。这里介绍一种通过灭菌处理即可使菌种继续利用的简单方法,成功率达95%左右。其具体技术如下: 一、材料准备 1.挖种:初期污染的菌种,杂菌菌丝进入培养基很浅,可以将其挖掉,以备接种。2.配制药液:多菌灵粉剂0.1%、磷酸二氢钾0.2%、石灰2%...

    2084 木耳 蘑菇种植指南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灵芝泡酒喝,具有哪些功效?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灵芝泡酒喝,具有哪些功效?

    在很多民间传说中,灵芝都是一味可以起死回生的“仙草”。事实上,灵芝在中医里面只是一味普通的中药;在现代生物学分类里面,灵芝则被划分到多孔菌科,是真菌的一种。灵芝还有很多别名,如灵芝草、万年蕈、赤芝、红芝等。按照中医的说法,灵芝味甘、性平、入肺、心、肝、肾经,具有补气安神、止咳...

    2718 蘑菇 食用菌种植知识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白灵菇储运保鲜技术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白灵菇储运保鲜技术

    一、储藏特性与其他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储藏品种。新鲜的白灵菇具有极强的呼吸作用,一旦离开培养基,采后2-3天内菇体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上市时间,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影响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

    681 蘑菇 蘑菇种植教程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天麻怎样精密加工
    食用菌加工贮藏 | 天麻怎样精密加工

    天麻要随挖收随加工,因为寄存时间长了,天麻易跑浆,下降折干率。尤其是春麻更不能寄存。春季温度高,如不及时加工,还会霉烂。加工时,首先把挖回的天麻用清水将泥土冲刷干净,此后用布擦干水分,再放到锅里同细沙一道炒。依据锅的大小(头等或二号锅),每锅放细沙一道炒。依据锅的大小(头等或二号锅),每锅放细沙4—...

    1019 食用菌种植技术 食用菌种植科普
  • 食用菌栽培种植 | 怎样让食用菌母种再健壮一点
    食用菌栽培种植 | 怎样让食用菌母种再健壮一点

    大多数食用菌母种的外观要求菌丝洁白、密集、粗壮有力。而长期单一的使用PDA培养基很难做到,这是因为食用菌同样有“贪吃、喜新厌旧”的毛病。笔者以从事多年食用菌科研工作的经验,得到了一使食用菌母种菌丝健壮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取自于野生食用菌,大自然是它的老家,细心的朋友可观察到,各种...

    2307 食用菌种植教程 食用菌种植方法
  • 食用菌病虫害 | 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食用菌病虫害 | 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菌性相斑病,是金针菇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生产影响较大。子实体染病后,轻者产生斑点,不宜罐装,重者整丛变黑腐烂,失去食用价值。百科网的专家提醒大家要及时治疗该病,以下是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种植户能有所帮助。 选用抗病的金针菇品种;合理调控菇房温湿度,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

    2611 食用菌种植 食用菌药使用方法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果味平菇酱加工技术
    食用菌加工贮藏 | 果味平菇酱加工技术

    用平菇、苹果汁为主料加工而成的果味平菇酱,具有果味浓郁,营养丰富等特点,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市场潜力大,适合小型食品厂及家庭生产。一、原料配方平菇汁30%,苹果汁(或其他果汁)50%,优质砂糖10%,蜂蜜5%,柠檬酸,食用稳定剂等适量。二、加工要点1.平菇汁的制备选择新鲜无杂质的平菇,用水清洗干净...

    2218 蘑菇 蘑菇种植教程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谈谈鲜香菇保鲜技术要领
    食用菌加工贮藏 | 谈谈鲜香菇保鲜技术要领

    一、采收好鲜菇:为避免鲜菇含水量太重而导致菇面发黑,品质下降,采收前一天,不要对简棒喷水,并避开雨天采收。采菇的适宜时间:夏菇在当天早晚各采收1次,冬菇应在当天早上采收。这是因为,此时气温较低,菇体新陈代谢活动缓慢,鲜菇不易开膜,可确保品质。同时要注意按鲜菇出口标准进行采收:即朵形完整、菇肉肥厚、菌...

    265 食用菌种植 蘑菇种植方法
  •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灵芝泡酒喝,具有哪些功效?
    食用菌加工贮藏 | 灵芝泡酒喝,具有哪些功效?

    在很多民间传说中,灵芝都是一味可以起死回生的“仙草”。事实上,灵芝在中医里面只是一味普通的中药;在现代生物学分类里面,灵芝则被划分到多孔菌科,是真菌的一种。灵芝还有很多别名,如灵芝草、万年蕈、赤芝、红芝等。按照中医的说法,灵芝味甘、性平、入肺、心、肝、肾经,具有补气安神、止咳...

    1214 蘑菇 食用菌种植知识
  • 食用菌病虫害 | 食用菌病虫害发生趋重,我国登记用药情况如何呢
    食用菌病虫害 | 食用菌病虫害发生趋重,我国登记用药情况如何呢

    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国民健康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有关统计,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3596.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8.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5年总产量突破1200万吨以来,中国成为世界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占比持续提...

    1185 木耳 食用菌病害与病因
  • 食用菌病虫害 | 黑木耳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食用菌病虫害 | 黑木耳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在黑木耳菌丝培养期间,对周围的环境要求比较高。在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菌袋里的营养料含有水分,很容易发生线虫病,导致营养料中的菌棒腐烂。如果受到线虫的危害,培养料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之前种植户制作培养料、接种的工作就白费,还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黑木耳发生线虫病的特征线虫是一种白色的虫体,体表透明,长度...

    363 食用菌种植教学 食用菌病害与病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