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栽培期间会遭受到多种的害虫侵害,据统计有15个目90[1]多种昆虫和动物直接取食菌丝和子实体。其中双翅目害虫达11个科27个种[1]的昆虫与食用菌生产关系较为密切,它是多品种的食用菌栽培期遭遇最直接和最严重危害的害虫种类。双翅目害虫的典型特征:体小至中型,口器多为舐吸式,具膜质前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幼虫无足,蛹多为围蛹。害虫侵害的品种多,食性杂,虫体微小,隐蔽性强,繁殖量大,暴发性强。食用菌栽培期遭遇双翅目害虫侵害后,出现培养基腐烂、杂菌滋生;菌丝减少或腐烂;子实体出现斑点、孔洞、干枯、萎缩、死亡等现象。
我国季节性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在栽培期均遭遇双翅目害虫危害,产量和品质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有效地控制双翅目害虫的危害,研究对双翅目的主要种类进行了多点监控,采用多种途径进行综合防控,经多年多地试验积累,初步形成了一套双翅目害虫的防控模式,为食用菌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针对北方钢架大棚冬天保温,夏天降温的需要,设计了以70目密度的防虫网围罩大棚,加诱虫灯或粘虫板诱杀棚内成虫的方法用于控制双翅目类害虫。以北京平菇基地为例,在6月防虫网围罩日光温室大棚,棚内的平菇正值发菌期,菇棚外的菇蝇成虫被阻拦在防虫网外,棚内出现少量的害虫可通过挂诱虫灯或黄板的方法控制,此项集成技术使用期,在栽培期的6个月中,虫害虽有少量发生,但不造成危害。双翅目害虫防治效果达85%~95%,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产品达无公害或绿色标准。70目密度防虫网在夏季围罩大棚后,能通气还能雾化雨水,增加大棚的湿度;棚顶不需覆盖薄膜,只需加盖两层遮阳网或草帘即达到遮阳的作用,到了需保温时在防虫网上覆盖薄膜即可。防虫网使用寿命一般在7~10年
南方砖混蘑菇房和西南地区的露地小拱棚、大型毛木耳或秀珍菇菇棚,均以降温通气为基础建造,防虫网覆盖易影响通风效果,成虫易飞入菇棚产卵为害。鉴于无小环境控制的特点,以粘虫黄板监测虫害种类和世代的周期,选择在成虫的羽化期开启诱虫灯诱杀成虫,根据粘虫黄板上的成虫量信息,掌握在成虫的羽化始期对室内的菇床或菇袋喷施生物制剂Bti[5],初孵化的幼虫取食毒蛋白后中毒死亡,5~7d后显示出药效。此项集成技术使用,可使双翅目害虫防治效果达85%~95%,危害率控制在2%左右,产品达无公害或绿色标准。施用Bti1500倍量,持效期达10d以上,1000倍量,持效期达25d以上,500倍量的持效期达45d以上,以施用1000倍量较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