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食用菌栽培种植 | 河北易县西部山区猴头菇栽培技术

时间 : 05-19 投稿人 : 渝顺 点击 :

猴头生产栽培工艺主要采用熟料栽培法,袋栽方式。

河北易县西部山区猴头菇栽培技术 | 菌菇种植

一、工艺流程

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鲜销或烘干

二、品种选择

商品猴头菇,子实体头状,不分枝,乳白色(干子实体微黄),肉质,内实,无柄,表面密布菌刺,刺长1~1.5厘米,圆柱形。

三、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当年8月上旬制袋,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菇。

3.2栽培基质:木屑79%,麦麸20%,石膏粉1%,含水量60%。

3.3拌料:先将木屑预湿,再根据配方加入其它培养料,拌透拌匀,料水比1:1.2,pH 6.0。

3.4装袋:选用15厘米×30~50厘米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袋,拌料、装袋方法同常规,最好使用塑料颈圈,以利菇体生长。装袋机装袋,装料须在6h内完成。

3.5灭菌:灭菌可用常压或高压,指标同常规。常压(100℃)灭菌30h~40h。

3.6接种:接种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并进行消毒处理。料温冷却到30℃以下后袋料放入无菌室内。三点打穴接种。

3.7发菌培养:接种时,短袋从袋口接入;长袋从一侧打穴(5穴,穴深1.5厘米)接种、封口、套袋。培养室要求空气干燥,相对湿度70%以下,通风良好,22~25℃,黑暗或有较弱的散射光。培养室应经消毒,要求清洁、干燥、通风、遮光。发菌室温度要求20℃~25℃,空气相对湿度65%~70%。发菌室基本黑暗。菌棒井字型摆放,每层4袋,摆10层。当长到接种菌落连成一片时,由每层4袋改为每层3袋。适时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发菌室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小时。接种后10天翻堆检查一次,及时剔除不良栽培袋。在培养室内培养40-50天可满袋。当菌丝体长至半袋时,就陆续发生子实体(猴头菇的特点),进入出菇期管理。

3.8出菇管理: 菇房应消毒处理,达到清洁、通风、有散射光。出菇温度为16℃~20℃。

3.8.1出菇方式:为层架出菇和吊袋出菇,出菇层架共7层,每层间距20cm,吊袋出菇每一串4袋。

将接种穴处的老菌种用刀子挖去,其中层架出菇的菌袋有接种穴的一面朝下,吊袋出菇可以采取在接种穴两侧和对面打孔出菇。由于层架上层和下层温度差别比较大,故隔一段时间应将上层和下层菌棒调换位置。

3.8.2生长前期水分管理:空气湿度保持在95%左右,当菌刺长到1厘米时,应降至90%。湿度低于75%,子实体会干萎、发黄、生长缓慢。喷水视菇房空气湿度情况掌握,避免向子实体直接喷。

3.8.3通风:保持菇房空气新鲜,防止被风直吹。根据气温决定通风时间,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每次通风1小时。猴头子实体个大、质紧、色白,菌刺长短适中,产量高,商品性好;否则子实体松软,菌刺少而粗,生长缓慢,产量低,甚至会出现畸形。

3.8.4光照:散射光利于猴头子实体的发育。虽然子实体在黑暗条件下也能形成,但常发育不良,易畸形。保证有散射光,出菇棚三分阳七分阴。

四、采收

猴头子实体要在七八成成熟时。菌刺在0.5cm~1cm以内,未弹射孢子前及时采收。

成熟标准:子实体坚实,孢子未弹射,菌刺充分展伸,菌刺长度1~1.5厘米。过熟采收菇体变黄萎缩,商品价值低,影响下一批菇形成,造成减产。采收后清理料面,并停水5~7天。适宜条件下,15~20天后会发生第二批菇。一般采收3~5次,但采收次数越多,个体越小,品质越差。

五、采后管理

采收后除去料面杂质停水养菌2d~3d,再向袋内注水或营养液,正常出菇管理,等待下一批原基形成。

六、病虫害防治

6.1防治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

6.2主要病害:霉菌(木霉、毛霉、链孢霉、黄曲霉)和细菌性基腐病。

6.3防治方法:

6.3.1 严格检查种源。

6.3.2保持环境清洁。

6.3.3发现病害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现早中期污染菌袋,及时搬出发菌室外,四点注射法注入50%-75%的酒精,连续注射3天,每天1次,并在低温(10-16℃)条件下培养。(作者:林志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